close

url  

 

觀察行為,以小孩而言便是觀看家人的看法、行為,並深受其影響,以前美國(1986)左右有一個孩童觀看錄影帶的實驗,實驗設計如下。

  • 一邊小孩子看到大人打玩偶,並被人懲罰
  • 一邊小孩子看到大人打玩偶,並沒任何事發生
  • 一邊小孩子看到大人打玩偶,並被人獎賞

 

同樣的狀況下,並沒有任何其他的因素,獎賞組打玩偶的行為多出了30%左右,當我們在強調要加強孩子們的教育時候,家庭願意付出多少的心力"做榜樣",家長和小孩是一個共同體,家長的行為和看法會幾乎 24小時  影響其小孩的行為。

 

 

教育上我受用於前輩最深的一句話,就是一名國文老師對我講過【老師是家長的意志延伸】,家長要你做甚麼,往往最後壓力下來後老師就變成"家長想要的老師" 而非"想要幫孩子的老師"

 

 

 

 

以讀書這個習慣而言,老師能夠影響的最多就是班級導師,但導師每天只有8個小時左右,並分配給全班三十多個小孩上,對單個孩子的影響力極其有限。

而專科任老師受限於教學科目的關係,大概一個班一周兩個小時或六個小時左右已經也是極限,這些時間又一樣要分配給三十個小孩。師能夠影響一個孩子多少? 導正回多少的東西?我想真的把握很少,就像是一個極限挑戰(Long shot),一到一個班級就開始倒數了。

 

最後講一個例子,以作業為主,我看到班上有學生,家裡的家長父親要值夜班、母親金融業加班,常常是很晚才夜歸,對此學生沒有做作業這一點,決定的重擔子就落在老師上頭,學生罰寫、罰抄、口頭訓斥都是一時間治標,如果家庭上沒有辦法協助並正視這一點的問題的話,就沒有辦法將作業這一點好好處理完畢。

如果家長消極,老師這邊能夠做的就剩下消極的選項,家裡不協助叮嚀功課?那就只能在學校多花 2小時去輔導,但這些都治標的方法,最後這些輔導的孩子仍舊會輸給家庭全力支持教育的那些家庭,家庭對教育的影響力之大便能夠看的出來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逍遙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